对于心理学家来说,小孩在0-6岁的成长过程十分重要,是一个人日后心理健康与否的重要时光。
什么是内在小孩?
每个人都有自己内在的小孩,举个简单的列子,有些时候我们在购买孩童的服装或者礼物往往会出自于自己的审美而不是站在孩子的喜好决定,这其实也是正在满足我们内心的小孩,疗愈和满足当初的自己。
虽然我们都长大了,但是小时候没有被满足的情绪或是受过的心理创伤将会继续带到成年后的生活,并且住在我们的潜意识当中。所谓的受伤,经常是我们在孩子时用自己当时的高度来理解,解读。比如父亲或母亲照顾孩子的时间不够,孩子就解读为父母不爱自己。可是事实是父母很爱他,只是由于生活所迫要用大量的时间工作养家,但是由于这个未满足的需求让孩子心里很受伤。
由于孩子对父母的误解而建立起的观点、价值观会融入我们日后的价值观系统,比如:“我就是不值得被人爱的”,“我是笨的”、“我不会成功”、“我不可能有出息”等等。成年后这些过时的价值观会一直左右我们的生活。比如在亲密关系中,如果遇到危机,这个核心价值观就自动启动,我们可能会逃离这个关系;也可能为了抓住这份爱,不惜忍受更大的痛苦,而无法得到健康的亲密关系。
内在的小孩也会给成年的我们带来潜意识的影响。比方说一对4岁的弟弟和6岁的哥哥,由于父母特别偏爱哥哥,导致弟弟想被疼爱的欲望没有被满足,让那个年纪的他产生了‘我不如哥哥’的心理伤害与自卑想法。虽然日后随着年纪逐渐成长,弟弟看似非常正常,但是不晓得为什么当他进入职场时发现比他稍微优秀的同事总是说不出来的特别抗拒或者特别自卑。因为弟弟在遇见了类似的场景时自己内在小孩让他的潜意识把那位同事与他小时候‘不如’给哥哥的感受连接了起来,才会这种情况。
为了不让自己在受到过去的情感所影响,让现在的我们生活得更加轻松与自由,治疗内在的小孩是我们成长过程中重要的一步,然而在中国式社会的我们比起西方社会更少人理解心理学或者羞于面对心理学的咨询,导致我们这个社会不断的在陷入奇怪的轮回与循环。
如何疗愈自己内在的小孩带来的影响?心理学家提倡我们时刻检视和观察自己情绪的变化从里头找原因,可以由你的性格‘地雷’开始,也许你特别容易逃避,动怒于某些事项,尝试回想它第一次发生的情况,发生这种情绪时你能回想起什么,了解它是由于自己内在小孩所造成的影响。所以日后每当这种情绪又来袭的时候,提醒自己,你会发现自己能释怀多了
资料另参考:心理咨询师杨光
2019年9月21日星期六
2019年9月20日星期五
书记1《家为何会伤人》- 分离与爱对孩子同样重要
很多父母不知道,分离与爱对孩子同样重要,并且认为自己需要给予更多的爱,全力的爱让自己孩子成长得更好,殊不知一不小心变成了溺爱,自己给的越多反而对孩子造成了更多的伤害
为什么心理学家认为分离或放手对孩子来说与爱同样重要?
试想想,在2岁小孩的世界里,父母是无所不能的,比方说当他们想要拿取身边有点小距离的玩具时,如果大人见状了立马走几步拿给小孩,小孩一开始是会非常高兴的。
但如果每一次都由身边的大人们替他完成,小孩会渐渐的开始感到愤怒,因为大人眼中的那几步路是他自我体验和感受的重要时刻,对世界的探索。从确认自己的目标,开始自己的行动,感受自己的步伐,再到完成这一系列‘挑战’.
孩子会在这些过程中感受到自己的成长,为自己雀跃和对下一个挑战开始期待。
心理学家提醒我们需要尊重孩子的选择权,做孩子的后盾,给予他们自主选择的权利,在背后观察及在必要的时候才给予辅助。但是,往往有很多父母在最开始就已经帮孩子做好了全部的选择。拥有这些特性的人可能是因为自己小时候太苦了,所以他们非常希望自己的孩子可以过得比他以前好。
但其实是不想让自己‘内在的小孩’吃苦,这是一种心理投射,是父母将自己内心的东西投射了在小孩身上。看起来是他们成为了孩子满足欲望的工具,而事实上是他们将孩子当成了自己的替代者
如果说孩子是‘天使’,那么父母请时刻提醒自己不该扮演‘上帝’,而是扮演‘天使的守护者’。要尊重幼小孩子受挫折的权利
为什么心理学家认为分离或放手对孩子来说与爱同样重要?
试想想,在2岁小孩的世界里,父母是无所不能的,比方说当他们想要拿取身边有点小距离的玩具时,如果大人见状了立马走几步拿给小孩,小孩一开始是会非常高兴的。
但如果每一次都由身边的大人们替他完成,小孩会渐渐的开始感到愤怒,因为大人眼中的那几步路是他自我体验和感受的重要时刻,对世界的探索。从确认自己的目标,开始自己的行动,感受自己的步伐,再到完成这一系列‘挑战’.
孩子会在这些过程中感受到自己的成长,为自己雀跃和对下一个挑战开始期待。
心理学家提醒我们需要尊重孩子的选择权,做孩子的后盾,给予他们自主选择的权利,在背后观察及在必要的时候才给予辅助。但是,往往有很多父母在最开始就已经帮孩子做好了全部的选择。拥有这些特性的人可能是因为自己小时候太苦了,所以他们非常希望自己的孩子可以过得比他以前好。
但其实是不想让自己‘内在的小孩’吃苦,这是一种心理投射,是父母将自己内心的东西投射了在小孩身上。看起来是他们成为了孩子满足欲望的工具,而事实上是他们将孩子当成了自己的替代者
如果说孩子是‘天使’,那么父母请时刻提醒自己不该扮演‘上帝’,而是扮演‘天使的守护者’。要尊重幼小孩子受挫折的权利
订阅:
博文 (Atom)